周涛:阳光乐达的“陈景润未来之星”
“科研工作之余,你平时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我喜欢集邮。”提到自己的爱好,周涛的眼底光芒闪耀。“于我而言,集邮是爱好也更是一种关于成长的故事。邮票中的年代感和历史感,往往比文字更有感情。基于对专业的热爱,我也倾向性地更喜欢收集与专业相关的邮票,比如数学家主题的邮票,高斯、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熊庆来……我读书的时候,还在淘宝上经营了自己的邮票店铺,并且在短时间做成了三钻。其实做这件事的初衷不是为了盈利,而是更好的和藏友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周涛继续说“其实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不仅要做严谨务实的学术人,也要做热爱生活的平常人。即使在瑞士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时候,我也常在周末去逛逛当地的邮票市场,并参加当地一些徒步、越野的活动。这两年我也趁着学术会议的机会组织了计算数学足球友谊赛,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阳光乐达的人。” 2006年,周涛作为一名新入学的博士研究生,带着自己对数学的憧憬与热爱,师从汤涛院士,在计算数学领域学习深造。可以说,这段时间的学习积累与沉淀,对周涛之后的学术发展和人生轨迹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提起自己的导师,周涛说“汤老师治学严谨、待人真诚、心态阳光。他不仅是我的学业导师,也是我的人生导师。” 2011年,周涛正式入职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在中国科学院的学术氛围熏陶下,周涛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2016年,他荣获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青年科技奖,2017年,获评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陈景润未来之星”称号,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这一系列的奖项,表明这个年轻人在逐渐获得学界同行的肯定。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作为学术领域的改革先行者,无论是学生毕业,还是职称评定、成果评价,都不看论文发表数量,而是针对不同学科方向,重视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但在此基础上,周涛依然保持着持续发表顶级期刊论文的状态。 “论文数量多,不一定代表论文质量好。但发表论文还是很必要的,有好的研究成果一定要争取发在顶尖期刊上(当然这也包括国内优秀期刊),这是让更多同行,尤其是国际同行看到的重要平台。” 周涛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不确定性量化、随机最优控制以及时间并行算法等。回到2007年,不确定性量化在国内尚属于无人涉足的研究方向。回过头去看,周涛认为自己进入这个领域,要感谢自己的导师汤涛院士。虽然彼时汤涛院士的研究方向并不包含不确定性量化,但汤涛院士对于应用数学发展有独到见解,引导他进入了该研究领域。那个阶段,不确定性量化在欧洲、美国发展的速度之快难以想象,是近三十年最重要的应用数学方向之一。早在2000年左右,美国支持这一领域的经费投入就达到了3000万美元。应用数学领域最大的国际组织——美国工业应用数学学会特别为这个研究方向创办了国际期刊,并举办专门的学术年会。而近几年,国内的相关研究正在加速,无论是同行的数量,还是经费的体量,都在快速增长。作为这一方向的国内先行者,在过去十年,周涛已发表50余篇高质量学术论文,而且这些论文大多发表在SIAM Review或SINUM这类国际级的权威学术期刊。 2016年开始,周涛开始陆续在一些国际学术期刊中担任职务:国际不确定性量化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副主编,东亚应用数学杂志East Asian Journal on Applied Mathematics执行主编,计算物理通讯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编委。2020年,周涛受邀担任计算数学顶尖期刊SIAM Journal on Scientific Computing编委。 作为国际权威期刊的编委,这是国际同行对于本人学术能力的一种认可。而作为一名青年人,接受国际期刊的邀约会面临众多的压力,对此,这位青年数学家,表现出了一种当仁不让的魄力与担当。“中国学者在国际权威期刊中担任编委,对中国优秀学术成果的展示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采访接近尾声,周涛感慨地说“将来某个时候,也许我会在继续关注学术之余,把参加工作之初关掉的淘宝店重新开张。”眼前这位阳光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他热爱收藏,热爱生活,同时,更热爱着自己的研究。(撰稿人:王姝)06-25
2020林群院士入选“2019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12月17日,由中国科协主办,新华网承办的“典赞·2019科普中国”揭晓盛典在京举行,我院林群院士入选“2019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林群,现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士。他自1956年进入中科院后,一直从事计算数学研究。他曾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1年获Bolzano数学科学成就荣誉奖章(捷克科学院数学科学成就荣誉奖章),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5年获第十二届华罗庚数学奖。同时,他在数学普及方面做了杰出贡献,于2015年度当选十大科普人物,次年入选“2016中国科学十大新闻人物”,2017年获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2017中国教育电视优秀课例一等奖。 据悉,“典赞·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主办的一项盘点年度科学传播典型的活动盛事,旨在创新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融汇科学传播业界智慧,彰显科普中国品牌文化,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活动自2015年起已连续举办五年,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12-20
2019首届人工智能中的数学理论研讨会召开
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华罗庚数学中心主办,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电子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协办的首届人工智能中的数学理论研讨会于2019年12月15日至16日在我院成功召开。12-19
20192019年数值方法及其应用研讨会暨《计算数学》和《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两刊编委会召开
2019年11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主办、电子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承办的2019年数值方法及其应用研讨会暨《计算数学》和《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两刊编委会在成都顺利召开,9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11-04
2019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举行学术研讨会
2019年8月22-23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在香港理工大学深圳产学研基地举行了学术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联合实验室的科方主任袁亚湘院士,港方主任陈小君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所长周爱辉研究员,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主任孙德锋讲座教授等。来自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校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以及来自华为、阿里的业界代表们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会议进一步促进了联合实验室双方的学术交流的蓬勃发展,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应用数学研究方面的融通互进,取得了预期的成果。09-04
2019第三届华人科学与工程计算青年学者会议在京召开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于2019年8月17-21日在北京召开"第三届华人科学与工程计算青年学者会议",会期5天。会议学术委员会主任由袁亚湘院士担任,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所的90余位专家和青年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所长周爱辉研究员主持。首先,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高小山院长致词,欢迎参会代表并鼓励青年学者在本次研讨会上积极交流合作。石钟慈、林群、崔俊芝及袁亚湘四位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的院士讲话,回顾26年前的首届华人科学与工程计算青年学者会议和对冯康先生深切缅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主任江松院士、美国宾州大学许进超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赵桂萍研究员分别发言,总结计算数学发展的历史机遇与挑战,激励计算数学领域的青年学者们在学术上不断攀登。会议期间,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武艰书记出席讲话,详细介绍了本次系列研讨会的历史,鼓励计算数学领域青年学者要传承老一辈的科研精神不断进取。 第三届华人科学与工程计算青年学者会议的主题是科学与工程计算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会议邀请了美国杜克大学鲁剑锋博士、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戴小英博士等50余位国内外华人优秀青年学者做报告。报告的主题涵盖了科学与工程计算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相关交叉学科课题。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柏兆俊教授、美国布朗大学舒其望教授、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陈志明院士,以及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洪佳林研究员、院长助理戴彧虹研究员、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林波研究员也出席会议并主持学术报告。 在冯康先生百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组织召开第三届华人科学与工程计算青年学者会议,以缅怀冯康先生。此次会议的召开加强了计算数学各领域华人青年学者之间的合作交流,为与会专家提供展现最新科研成果的机会和讨论相关问题的平台,以推动科学与工程计算的发展和人才培养。08-21
2019第十三届“冯康科学计算奖”通告
The Announcement on 13th Feng Kang Prize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The 13th Feng Kang Prize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has been honored to: Dr. Jun Hu,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Dr. Haomin Zhou,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 For their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in mixed finite element methods of elasticity problems;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based on wavelets and PDE for signal /image processing and the theoryof optimal transport on graph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ineering. The ceremony will be held at the General Assemblyof the China Society for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Haerbin,July 31-August 4, 2019. The Office of Feng Kang Prize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Beijing, June 26, 2019 ===== 第十三届“冯康科学计算奖”通告 第十三届“冯康科学计算奖”评选结果近日在北京揭晓。获奖人分别是: 胡俊(北京大学) 周好民(佐治亚理工学院) 该项奖励旨在表彰他们两位分别在 弹性力学问题混合有限元方法;以及基于小波与微分方程的图像处理算法和图上的最优传输理论与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突出贡献。 颁奖仪式定于2019年7月31日-8月4日在哈尔滨召开的中国计算数学年会上举行。06-28
20192019年电子结构模型的数学分析与数值分析研讨会召开
2019年6月10--15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华罗庚数学科学中心等资助的电子结构模型的数学分析与数值分析研讨会(英文全称为Workshop on Mathematical and Numerical Analysis of Electronic Structure Models)在苏州召开。法国索邦大学的欧洲科学院院士Yvon Maday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袁亚湘院士、巴黎高等路桥学院的Eric Cances教授、慕尼黑工业大学的Gero Friesecke教授、柏林工业大学的Reinhold Schneider教授等来自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士、新加坡以及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等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由计算数学所周爱辉所长主持。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电子结构的多尺度模型与分析,密度泛函理论与波函数方法的数学理论以及相应的数值方法设计、分析、实现与典型问题算法验证,基于机器学习的电子结构计算方法,二维材料可计算模型的数学理解与数值计算等。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Paul W. Ayers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Zhaojun Bai教授、瑞士日内瓦大学的Martin Gander教授、 法国巴黎多芬纳大学的Mathieu Lewin教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Chao Yang教授以及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戴小英研究员等24位学者分别就各自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与遇到的问题作了主题报告,与会者讨论热烈。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加强了电子结构模型各个领域国际研究学者之间的合作交流,为海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及时交流科研成果的机会和讨论相关问题的平台,对于国内外研究电子结构模型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会议背景:本次会议是该系列国际会议的第四届。前三届分别于2012年6月11-15日在中国北京,2015年4月7-10日在德国柏林,2016年7月4-8日在法国罗斯科夫成功召开。06-15
2019丝路数学中心系列会议---第十二届数值优化与数值代数国际会议召开
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数学院”)与中国数学会共同举办,上饶师范学院协办的第十二届数值优化与数值代数国际会议于2019年4月15日至18日在江西省上饶市举行。此次会议的经费主要由数学院、中国数学会、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与应用中心提供,会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上饶师范学院等单位的资助。大会主席是数学院袁亚湘院士。 会议报告内容涉及数值优化和数值代数的各个前沿领域以及它们在工程、勘探、通讯、医学成像、计算生物学等领域内的应用。大数据时代中,高性能并行算法设计成为了此次会议最热门的主题。与会青年学者和资深专家就共同感兴趣的学科前沿问题展开了自由而热烈的讨论。这是一次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会议期间,与会的国内外代表进行了广泛、深入地交流,并达成了很多合作意向,可以说此次会议对推动我国数值优化与数值代数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提高我国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特别是青年学者的研究水平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此次会议共有代表100多人,其中境外代表30多人,来自英国、美国、新加坡、波兰、俄罗斯、格鲁吉亚、尼泊尔、亚美尼亚、印度尼西亚及中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与会的国外著名学者包括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SIAM前主席,曼彻斯特大学Nick Higham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Hans Mittlemann教授、美国Rice大学张寅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Kim Chuan Toh教授、英国伯明翰大学赵云彬教授、尼泊尔数学会前主席Tanka Nath Dhamala教授等。国内著名学者包括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校副校长罗智全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孙德锋讲座教授、数学院院长助理戴彧虹研究员、复旦大学魏益民教授、北京大学文再文教授。04-24
2019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第一次学术委员会暨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举行
2019年4月13日上午9:30,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第一次学术委员会暨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在我院举行。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曹京华局长致开幕辞。他首先对联合实验室的成立表示祝贺,并肯定了联合实验室取得的成果。同时,他也鼓励联合实验室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为粤港澳大湾区和香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贡献力量。接着,我院常务副院长高小山研究员发表讲话,他感谢国际合作局对联合实验室的支持,并表示我院将成为联合实验室发展的坚强后盾。 随后,曹京华局长和高小山常务副院长为实验室揭牌。参加揭牌仪式的还有: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席马志明院士,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其他委员,包括斯坦福大学叶荫予讲座教授、联合实验室内地方主任袁亚湘院士、北京大学张平文院士、联合实验室港方主任香港理工大学陈小君讲座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孙德锋讲座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黄坚讲座教授、系统所副所长杨晓光研究员。此外,还有国际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李芳芳主任、联合实验室港方副主任乔中华副教授。仪式由联合实验室内地方副主任刘歆副研究员主持。 揭牌仪式后,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席马志明院士带领学术委员会委员围绕着联合实验室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委员们对联合实验室发展建言献策,对联合实验室的具体规划进行了深入的筹划,会议取得了丰厚的成果。04-16
2019计算数学所发展论坛成功举行
2018年12月28日,正值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成立20周年之际,计算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成功举办计算数学所发展论坛。计算数学所石钟慈院士、林群院士、崔俊芝院士、袁亚湘院士、陈志明院士,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江松院士,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齐禾处长,北京大学数学学院书记胡俊教授,湘潭大学数学院院长汤华中教授,以及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洪佳林研究员、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林波研究员等莅临会议。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60余位所友参加了此次论坛。12-29
2018第一原理电子结构计算的方法与理论研讨会在我院召开
2018年11月23日至24日,由中科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的2018年第一原理电子结构计算的方法与理论研讨会在数学院召开。中科院数学院袁亚湘院士、周爱辉研究员以及来自国内外各高校、科研院所的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等不同领域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11-27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