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有大美 奋进正当时---许志强:思考数学使人宁静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爱迪生的睡眠时间很少,每天只睡很少的几个小时; 爱因斯坦每天的睡眠时间则超过10小时。 黎曼一生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多,但他的论文每一篇都堪称经典; 欧拉以及保罗·厄尔多斯(Paul Erdös)的论文产量堪称奇迹。 “一流的数学家里,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找两个相似的都很难。”英国数学家迈克尔·阿蒂亚爵士(SirMichael Francis Atiyah)就曾对青年数学家们提出警告:“数学家的特点各种各样,类型广泛,你应该按照你自己内在的特性去发展。你可以从其他人那里学习,但是要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 作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一名研究员,许志强在开始科研工作之初,也曾尝试过各种不同的工作方式。有一段时间,因为各方面事情太多,于是他就尝试着减少自己的睡眠时间,以增加科研时间,并因此专门调研了能减少睡眠时间的各种方法。但这样做之后,科研时长是增加了一些,但效率却因而下降,如此一来反倒得不偿失。于是他很快放弃了“少睡”的尝试。 “不能看到其他成功的数学家是怎么做研究的,就都去模仿他。数学研究是很个性化的,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倘若你采取与前辈完全一致的研究模式,结局往往是不乐观的,因为这种模式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你。在不断提升对差异性和包容性认知的基础上,许志强对于保持自己的工作范式更加笃定,心态也更加从容。 虽然优秀的数学家之中很难找到统一的工作范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共同点,比如对数学研究的热爱;比如在数学工作中得到的满足和成就感。作为一个自我驱动型的研究者,许志强也喜欢为了自己要面对的问题学习任何新的知识。 曾经为了解决一个矩阵恢复的问题,需要学习代数簇、双线性形式、空间嵌入等内容,许志强因此每天持续阅读相关书籍十多个小时。他太想快一些学会这些内容,快一些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 许志强的研究集中在逼近论,计算调和分析,数值分析和离散数学。喜欢采用各种不同数学领域中的方法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例如,低秩矩恢复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恢复秩不超过 r 的d阶矩阵,最小观测次数为多少?人们猜想最小观测次数为4dr-4r^2。采用代数簇的工具,在复情形给出了该猜想证明,在实情形则构造了一个反例。他的研究,将基础数学的一些工具,如代数几何、有限域等,引入压缩感知、相位恢复、低秩矩阵恢复中,对一些困难问题取得实质进展,解决了其中的多个猜想和公开问题,如解决了Batyrev-Popov 猜想,Smoothie 问题等,并设计了求解相位恢复等的快速算法。 这些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在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及信号处理的一流期刊,如《欧洲数学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European Mathematical Society)、《应用与计算调和分析》(Applied andComputational Harmonic Analysis)、《IEEE 信息论》(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等顶级学术期刊上。 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许志强选择学生时最重要的标准,是考察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内在驱动力。在他看来,基础知识、创新能力等都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弥补和积累,甚至很多人都强调的“高智商”,也可以通过持之以恒的勤奋来补足。但是否对科学抱有热爱,是否有内在不可遏制的驱动力,则是很难通过外在的方式来弥补的。 在抽象的数学世界里,许志强找到了自己的宁静之所。从最开始被压缩感知漂亮的数学背景而吸引,并在不同数学领域间探寻关联,解决问题。这一切的努力、坚持、专注与深情,皆来自内心的动力。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文/王姝 图/许志强)08-31
2020“计算数学与科学计算国际会议——暨纪念冯康先生诞辰100周年”顺利闭幕
2020年8月17日--8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和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中国数学会计算数学分会协办的“计算数学与科学计算国际会议——暨纪念冯康先生诞辰100周年”顺利召开,会期4天,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所的100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线上会议。开幕式由袁亚湘院士主持。 “计算数学与科学计算国际会议”的主题是科学与工程计算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会议邀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Douglas N.Arnold 教授、南方科技大学的陈十一院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杜强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鄂维南院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侯一钊教授、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的江松院士、法国索邦大学的Yvon Maday教授、西班牙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的JesusMaria Sanz-Serna教授、美国布朗大学的舒其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的汤涛院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许进超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的徐宗本院士、北京大学的张平文院士作精彩报告。报告的主题涵盖了计算数学与科学计算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相关交叉学科课题。 在冯康先生诞辰1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和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召开“计算数学与科学计算国际会议 ”,以深切缅怀冯康先生,纪念他为我国计算数学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此次会议的举行加强了计算数学各领域学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与会专家提供展现最新科研成果的平台,以推动计算数学与科学计算的发展。08-21
2020“计算数学与科学计算国际会议 ——暨纪念冯康先生诞辰100周年”开幕式顺利举行
2020年8月17日上午,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和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中国数学会计算数学分会协办的“计算数学与科学计算国际会议——暨纪念冯康先生诞辰100周年”开幕式顺利举行,以深切缅怀冯康先生,纪念他为我国计算数学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出席开幕式的现场嘉宾有:冯康先生家属代表冯阔先生;中国数学会计算数学分会主任、基金委数理学部主任江松院士;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张平文院士;国家最高奖获得者、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前理事长、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庆存院士,北京大学应隆安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石钟慈院士、林群院士、崔俊芝院士、席南华院士、袁亚湘院士、陈志明院士;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孙家昶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余德浩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项目主管赵桂萍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领导武艰书记,常务副院长高小山研究员,副院长洪佳林研究员,纪委书记王敬泽先生;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所长周爱辉研究员等。同时,出席开幕式的线上嘉宾有:冯康先生侄女冯少彤女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田刚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汤涛教授,以及线上和线下冯先生的至亲家人、弟子门生、学界好友,特邀报告人,本次会议的学术委员会专家,历届冯康科学计算奖获得者和计算数学分会主任和副主任等国内外近千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袁亚湘院士主持。08-18
2020数学有大美 奋进正当时---系列 刘歆:跑步就是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
刘歆,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研究员,数学院SCF跑团(Self-Challenge and Fun,自我挑战,快乐无限)的创始人和团长。一年中2/3的日子里,刘歆都会在清晨出门跑步,每个月的跑步记录在100公里以上。 2004年,刘歆进入数学院开始硕博连读学习,师从于袁亚湘院士,从此没有离开过。在这个院子里,杨乐、王元这样的学术泰斗随时可见,他们可能会出现在你正穿行的走廊里,也有可能就坐在你旁边的食堂就餐椅上,只要有勇气,随时可以搭讪,可以提问,可以交流,甚至一起吐槽“今天食堂的包子不好吃”。而导师袁亚湘院士更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充满智慧、学识渊博的师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沉浸久了,每一位师者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幼时就以数学为爱好的刘歆,继续着自己的人生梦想。当知道自己有机会留在数学院继续从事科研的时候,刘歆没有半秒迟疑,甚至来不及跟父母通电话商量,就兴奋地接受了。如今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十年多,作为一个数学研究者,相比财务自由,刘歆更期待未来自己能够实现“科研自由”,而数学院,是他实现这个梦想最适宜的地方。 2009年,博士毕业的刘歆赴德国ZIB研究所(Konrad-Zuse-Zentrum für Informationstechnik Berlin)开展博士后研究,之后到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计算与应用数学系做访问学者。2014年,归国不久的刘歆入选数学院“陈景润未来之星”计划,与自己儿时崇拜的偶像就此有了奇妙的交集。 刘歆的研究围绕着流形上优化问题的算法设计和理论分析,此类问题在材料计算、统计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中有着重要应用。他和合作者对线性特征值问题设计了自适应有限内存Krylov子空间算法,并证明了全局收敛性;所设计的软件包LMSVD在Matlab官方平台上开源共享,迄今被下载超过1500次,并保持满分好评。他和合作者基于乘子校正思想,提出了求解Stiefel流形上优化问题的高效免正交化算法;建立了该算法完整的理论性质;并在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集群上并行实现了该算法,成为求解此类问题首个具有高可扩展性的算法。 刘歆的科研工作也得到了同行的肯定,他于201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6年,获得中国运筹学会青年科技奖;201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启明星”优秀人才计划。每一步的积累,每一次的认可,在刘歆看来,都与数学院给予的支持密不可分,是这里宽松优越的科研环境,和敢为天下先的学术评价体系,给了他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做科研的自由。 每一个奇葩的处女座,都有一个有趣的灵魂。处女座的刘歆,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可以修改论文,可以跟学生讨论,可以为自己的微信视频号制作一分钟的科普视频……这种状态下的刘歆,有一种难以掩饰的少年气。但他终究是个处女座,完美强迫症的特点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生活中的高度自律,比如科研中的直面挑战,对于自己的每一篇论文,更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永远是“鸡蛋里挑骨头”的态度,精益求精,千锤百炼。 优化中有个重要概念“最速下降法”,俗称“瞎子爬山法”。在刘歆看来,科研之路正是瞎子爬山的过程。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创新即意味着面对未知,如同瞎子面对一座高山却看不到路径。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爬到最高峰,是每一个做科研的人都应该有的目标和追求。在优化中,最速下降法不是最好的办法。在科研攀登的过程中,最陡的路未必是最好的选择,每一步都追求局部最优,就得不到全局的最优。在不知道路该怎么走的时候,适时地后退几步,提高汲取信息的深度,扩大涉猎的广度,了解一些同行的进展,甚至花时间了解一些哲学,这些看起来像“后退”的做法,实际上却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过程。计算数学领域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模型、新需求,给了刘歆无限的探索空间,也因此给了他源源不竭的乐趣。 村上春树说,“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刘歆也许并不是一个了不起的跑者,然而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他的跑步历程,如同他的科研之路,虽然沿途荆棘密布,过程充满痛苦,但他仍然执着地坚持着。跑步不一定是为了到达终点,但每一次出发都是在迎接一场新的挑战。每一天穿上跑鞋出门,他都超越了昨天的自己,而在每一场跑步的终点,他会遇到更好的自己。(文/王姝,图/刘歆)08-06
2020周涛:阳光乐达的“陈景润未来之星”
“科研工作之余,你平时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我喜欢集邮。”提到自己的爱好,周涛的眼底光芒闪耀。“于我而言,集邮是爱好也更是一种关于成长的故事。邮票中的年代感和历史感,往往比文字更有感情。基于对专业的热爱,我也倾向性地更喜欢收集与专业相关的邮票,比如数学家主题的邮票,高斯、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熊庆来……我读书的时候,还在淘宝上经营了自己的邮票店铺,并且在短时间做成了三钻。其实做这件事的初衷不是为了盈利,而是更好的和藏友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周涛继续说“其实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不仅要做严谨务实的学术人,也要做热爱生活的平常人。即使在瑞士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时候,我也常在周末去逛逛当地的邮票市场,并参加当地一些徒步、越野的活动。这两年我也趁着学术会议的机会组织了计算数学足球友谊赛,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阳光乐达的人。” 2006年,周涛作为一名新入学的博士研究生,带着自己对数学的憧憬与热爱,师从汤涛院士,在计算数学领域学习深造。可以说,这段时间的学习积累与沉淀,对周涛之后的学术发展和人生轨迹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提起自己的导师,周涛说“汤老师治学严谨、待人真诚、心态阳光。他不仅是我的学业导师,也是我的人生导师。” 2011年,周涛正式入职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在中国科学院的学术氛围熏陶下,周涛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2016年,他荣获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青年科技奖,2017年,获评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陈景润未来之星”称号,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这一系列的奖项,表明这个年轻人在逐渐获得学界同行的肯定。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作为学术领域的改革先行者,无论是学生毕业,还是职称评定、成果评价,都不看论文发表数量,而是针对不同学科方向,重视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但在此基础上,周涛依然保持着持续发表顶级期刊论文的状态。 “论文数量多,不一定代表论文质量好。但发表论文还是很必要的,有好的研究成果一定要争取发在顶尖期刊上(当然这也包括国内优秀期刊),这是让更多同行,尤其是国际同行看到的重要平台。” 周涛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不确定性量化、随机最优控制以及时间并行算法等。回到2007年,不确定性量化在国内尚属于无人涉足的研究方向。回过头去看,周涛认为自己进入这个领域,要感谢自己的导师汤涛院士。虽然彼时汤涛院士的研究方向并不包含不确定性量化,但汤涛院士对于应用数学发展有独到见解,引导他进入了该研究领域。那个阶段,不确定性量化在欧洲、美国发展的速度之快难以想象,是近三十年最重要的应用数学方向之一。早在2000年左右,美国支持这一领域的经费投入就达到了3000万美元。应用数学领域最大的国际组织——美国工业应用数学学会特别为这个研究方向创办了国际期刊,并举办专门的学术年会。而近几年,国内的相关研究正在加速,无论是同行的数量,还是经费的体量,都在快速增长。作为这一方向的国内先行者,在过去十年,周涛已发表50余篇高质量学术论文,而且这些论文大多发表在SIAM Review或SINUM这类国际级的权威学术期刊。 2016年开始,周涛开始陆续在一些国际学术期刊中担任职务:国际不确定性量化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副主编,东亚应用数学杂志East Asian Journal on Applied Mathematics执行主编,计算物理通讯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编委。2020年,周涛受邀担任计算数学顶尖期刊SIAM Journal on Scientific Computing编委。 作为国际权威期刊的编委,这是国际同行对于本人学术能力的一种认可。而作为一名青年人,接受国际期刊的邀约会面临众多的压力,对此,这位青年数学家,表现出了一种当仁不让的魄力与担当。“中国学者在国际权威期刊中担任编委,对中国优秀学术成果的展示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采访接近尾声,周涛感慨地说“将来某个时候,也许我会在继续关注学术之余,把参加工作之初关掉的淘宝店重新开张。”眼前这位阳光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他热爱收藏,热爱生活,同时,更热爱着自己的研究。(撰稿人:王姝)06-25
2020林群院士入选“2019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12月17日,由中国科协主办,新华网承办的“典赞·2019科普中国”揭晓盛典在京举行,我院林群院士入选“2019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林群,现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士。他自1956年进入中科院后,一直从事计算数学研究。他曾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1年获Bolzano数学科学成就荣誉奖章(捷克科学院数学科学成就荣誉奖章),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5年获第十二届华罗庚数学奖。同时,他在数学普及方面做了杰出贡献,于2015年度当选十大科普人物,次年入选“2016中国科学十大新闻人物”,2017年获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2017中国教育电视优秀课例一等奖。 据悉,“典赞·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主办的一项盘点年度科学传播典型的活动盛事,旨在创新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融汇科学传播业界智慧,彰显科普中国品牌文化,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活动自2015年起已连续举办五年,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12-20
2019首届人工智能中的数学理论研讨会召开
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华罗庚数学中心主办,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电子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协办的首届人工智能中的数学理论研讨会于2019年12月15日至16日在我院成功召开。12-19
20192019年数值方法及其应用研讨会暨《计算数学》和《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两刊编委会召开
2019年11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主办、电子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承办的2019年数值方法及其应用研讨会暨《计算数学》和《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两刊编委会在成都顺利召开,9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11-04
2019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举行学术研讨会
2019年8月22-23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在香港理工大学深圳产学研基地举行了学术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联合实验室的科方主任袁亚湘院士,港方主任陈小君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所长周爱辉研究员,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主任孙德锋讲座教授等。来自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校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以及来自华为、阿里的业界代表们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会议进一步促进了联合实验室双方的学术交流的蓬勃发展,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应用数学研究方面的融通互进,取得了预期的成果。09-04
2019第三届华人科学与工程计算青年学者会议在京召开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于2019年8月17-21日在北京召开"第三届华人科学与工程计算青年学者会议",会期5天。会议学术委员会主任由袁亚湘院士担任,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所的90余位专家和青年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所长周爱辉研究员主持。首先,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高小山院长致词,欢迎参会代表并鼓励青年学者在本次研讨会上积极交流合作。石钟慈、林群、崔俊芝及袁亚湘四位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的院士讲话,回顾26年前的首届华人科学与工程计算青年学者会议和对冯康先生深切缅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主任江松院士、美国宾州大学许进超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赵桂萍研究员分别发言,总结计算数学发展的历史机遇与挑战,激励计算数学领域的青年学者们在学术上不断攀登。会议期间,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武艰书记出席讲话,详细介绍了本次系列研讨会的历史,鼓励计算数学领域青年学者要传承老一辈的科研精神不断进取。 第三届华人科学与工程计算青年学者会议的主题是科学与工程计算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会议邀请了美国杜克大学鲁剑锋博士、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戴小英博士等50余位国内外华人优秀青年学者做报告。报告的主题涵盖了科学与工程计算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相关交叉学科课题。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柏兆俊教授、美国布朗大学舒其望教授、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陈志明院士,以及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洪佳林研究员、院长助理戴彧虹研究员、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林波研究员也出席会议并主持学术报告。 在冯康先生百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组织召开第三届华人科学与工程计算青年学者会议,以缅怀冯康先生。此次会议的召开加强了计算数学各领域华人青年学者之间的合作交流,为与会专家提供展现最新科研成果的机会和讨论相关问题的平台,以推动科学与工程计算的发展和人才培养。08-21
2019第十三届“冯康科学计算奖”通告
The Announcement on 13th Feng Kang Prize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The 13th Feng Kang Prize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has been honored to: Dr. Jun Hu,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Dr. Haomin Zhou,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 For their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in mixed finite element methods of elasticity problems;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based on wavelets and PDE for signal /image processing and the theoryof optimal transport on graph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ineering. The ceremony will be held at the General Assemblyof the China Society for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Haerbin,July 31-August 4, 2019. The Office of Feng Kang Prize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Beijing, June 26, 2019 ===== 第十三届“冯康科学计算奖”通告 第十三届“冯康科学计算奖”评选结果近日在北京揭晓。获奖人分别是: 胡俊(北京大学) 周好民(佐治亚理工学院) 该项奖励旨在表彰他们两位分别在 弹性力学问题混合有限元方法;以及基于小波与微分方程的图像处理算法和图上的最优传输理论与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突出贡献。 颁奖仪式定于2019年7月31日-8月4日在哈尔滨召开的中国计算数学年会上举行。06-28
20192019年电子结构模型的数学分析与数值分析研讨会召开
2019年6月10--15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华罗庚数学科学中心等资助的电子结构模型的数学分析与数值分析研讨会(英文全称为Workshop on Mathematical and Numerical Analysis of Electronic Structure Models)在苏州召开。法国索邦大学的欧洲科学院院士Yvon Maday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袁亚湘院士、巴黎高等路桥学院的Eric Cances教授、慕尼黑工业大学的Gero Friesecke教授、柏林工业大学的Reinhold Schneider教授等来自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士、新加坡以及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等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由计算数学所周爱辉所长主持。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电子结构的多尺度模型与分析,密度泛函理论与波函数方法的数学理论以及相应的数值方法设计、分析、实现与典型问题算法验证,基于机器学习的电子结构计算方法,二维材料可计算模型的数学理解与数值计算等。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Paul W. Ayers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Zhaojun Bai教授、瑞士日内瓦大学的Martin Gander教授、 法国巴黎多芬纳大学的Mathieu Lewin教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Chao Yang教授以及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戴小英研究员等24位学者分别就各自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与遇到的问题作了主题报告,与会者讨论热烈。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加强了电子结构模型各个领域国际研究学者之间的合作交流,为海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及时交流科研成果的机会和讨论相关问题的平台,对于国内外研究电子结构模型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会议背景:本次会议是该系列国际会议的第四届。前三届分别于2012年6月11-15日在中国北京,2015年4月7-10日在德国柏林,2016年7月4-8日在法国罗斯科夫成功召开。06-15
2019